有時候在治療當中,看著個案逃避的表達,我也很掙扎是否要協助他看見真實,拿捏需要智慧。如果個案還沒準備好,也許會引來更深的抗拒。但若個案很渴望改變,看見了自己大腦在玩什麼把戲,可以進到更深的療癒之中。
這邊簡單列舉關於自欺的樣貌: #工作狂 將時間過度奉獻給工作,可能是不想面對家庭問題 #易戀愛體質 太容易進入一段感情,可能是想逃避內心孤獨 #好好先生 凡事都很隨和的背後,可能是不敢面對衝突 #受害者 刻意表現的脆弱或受傷的背後,可能是不想擔起責任 #好人好事代表 不斷做好事搏取他人掌聲的背後,可能是自覺沒有價值 #隨遇而安 強調自己不想追求的背後,可能是不想面對失敗 #以愛為名 過度關心和控制孩子的父母,可能是怕面對自己被遺棄的恐懼
有時候,我們自己其實很清楚,只是還沒有想面對而已。好多次在諮商過程中,覺察到有些個案會一直「故意」難以對焦,彷彿在模糊焦點。
於是我問:「你真的有想好起來嗎?」 個案:「你知道嗎?其實我對自己的狀況很清楚,但我現在不想好起來,因為好了我就要面對我的工作和人生,我覺得好害怕。」多麼清晰的表達呀!但當下聽到時卻也覺得心疼!
#看見自己的自欺需要勇氣,但也才能面對問題真正的核心。不然,往往只能在事情的表面上打轉,修剪了枝葉卻沒有從根處理,表面感覺舒服了些,但一段時候後問題又重新長回來,反而讓自己愈來愈挫敗。
如果你願意,你可以想想下列問題:
- 我在生命各面向都滿意了嗎?(家庭、人際、健康、事業、感情、自我成長、靈性需求……)
- 沒有的部分,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呢?
「假設」上述的原因是一種自欺
- 你在逃避面對的是什麼呢?
- 你在害怕或擔心的又是什麼呢?